苏俄政府宣布,不再承认沙俄时期与中国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,并把侵占的中国领土无偿归还。
1919年,这个消息传来,就像扔了一颗炸弹,整个中国都被震动了。
积贫积弱的中华民国,在经历了百年屈辱后,似乎终于看到了曙光。
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这句承诺却如同镜花水月,最终消散在岁月的长河中。
到底发生了什么?
是什么让曾经信誓旦旦的苏联最终选择了背弃承诺?
这背后,是历史的必然,还是人为的操弄?
沙俄的贪婪:百万里江山,沦为他人嫁衣
要解答这个问题,咱们得回到19世纪中叶。
那时候,古老的东方帝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,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它封闭的大门。
在这群贪婪的豺狼里,沙俄算是最不安分的一个。
1858年,趁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混乱,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《瑷珲条约》,中国东北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割让。
此后,沙俄的侵略步伐并未停止,《北京条约》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,让中国东北和西北大片领土相继沦陷。
短短几十年间,沙俄从中国掠夺了超过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,相当于6个法国的面积。
曾经像“秋海棠”一样完整的中国版图,在沙俄的步步蚕食下,变得破碎不堪。
列宁的承诺:新生的政权,能否洗刷旧日的罪恶?
1917年,十月革命的枪炮声响起,沙俄的统治结束了。
新的苏维埃政府成立后,面临着内外双重的严峻挑战。
为了尽快稳定局势,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可,列宁领导下的苏联政府,决定采取一系列外交举措,以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。
中国曾深受沙俄的侵害,所以苏联政府自然希望能拉拢中国。
1919年7月,苏联外交官加拉罕按照列宁的指示,向中国政府发表了一个重要声明,后来被称为《加拉罕宣言》。
苏联政府在宣言中表示,将不再占有沙俄时期从中国抢来的土地,同时会归还中国境内的俄国租界。
消息传回国内,举国振奋。
人们仿佛看到了失去的领土有望重新回归。
然而,这份宣言真的如其表面那般光明磊落吗?
承诺的陷阱:第一次“加拉罕宣言”的文字游戏
仔细研读第一次“加拉罕宣言”的文本,我们会发现,这份看似慷慨的承诺,其实暗藏玄机。
宣言里说要废除中俄之间的条约,但对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签的那些条约却只字不提。
这段时间,正好是沙俄疯狂侵占中国领土的时期。
1858年的《瑷珲条约》、1860年的《北京条约》,还有多个划分西北边界的条约,都集中在这段时间签署的。
换句话说,苏联承诺归还的,只是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的一小部分。
苏联政府为何要玩弄这样的文字游戏?
一方面,新生的苏维埃政权,自身也面临着巨大的困境。
国内战争尚未结束,西方列强的武装干涉也虎视眈眈。
在这样的情况下,苏联政府急需争取外部支持,而承诺归还中国领土,无疑是获取中国政府好感,进而争取中国支持的有效手段。
另一方面,苏联政府内部,对于是否归还中国领土,也存在着不同意见。
有些人觉得,沙俄时期占有的土地,苏联继承得合理,不应该随便还给别人。
而另一些人则认为,应该信守承诺,归还中国领土,以建立中苏两国的友好关系。
变本加厉:第二次、第三次“加拉罕宣言”,承诺变空谈
在第一次“加拉罕宣言”发表后,苏联政府的承诺并未得到兑现。
相反,在1920年和1923年,苏联政府又分别发表了第二次和第三次“加拉罕宣言”。
与第一次宣言相比,这两次宣言的内容,不仅没有兑现之前的承诺,反而变得更加苛刻。
第二次“加拉罕宣言”中,苏联政府虽然再次提到了归还中东铁路,但却将其与其他问题捆绑在一起,要求中国政府在其他方面做出让步。
而第三次“加拉罕宣言”则更加露骨,苏联政府直接表示,希望对旧中俄解约进行维护,而非考虑无偿归还、谈判归还土地的约定。
换句话说,苏联政府已经完全不打算把领土还给中国了。
从最初的信誓旦旦,到最后的出尔反尔,苏联政府对华政策的转变,究竟是出于何种原因?
中苏关系的博弈:政治诉求与现实利益的碰撞
苏联政府态度的变化,跟当时中苏两国关系的变迁密切相关。
十月革命后,新成立的苏维埃政权迫切需要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支持。
中国作为东方的大国,在国际上也有不小的影响力。
所以,苏联政府希望和中国建立友好关系,以此来打破西方国家的孤立和封锁。
那时候的中国,正处在各个军阀互相打斗的混乱状态,北洋政府powerless,根本管不了苏联政府提出的政治要求。无力回应这边指的是北洋政府没有能力去处理这些事情。
而苏联政府也逐渐意识到,中国政府并不能为其提供实质性的帮助。
与此同时,苏联国内的政治局势也发生了变动。
列宁去世后,斯大林慢慢成了苏联的最高领导人。
斯大林坚持“大国沙文主义”,对中国领土问题态度强硬,认为苏联不应该轻易放弃沙俄时期获得的利益。
在这个背景下,苏联政府对中国的政策有了很大的改变。
他们现在不再把中国看作是平等的伙伴,而是觉得可以用来为自己谋利。
苏联政府希望通过对中国施加压力,迫使其在政治、经济等方面做出让步,以维护苏联自身的利益。
中东铁路的争夺:经济利益,成为领土问题的牺牲品
除了政治因素外,经济利益也是苏联政府拒绝归还中国领土的重要原因。
中东铁路是沙俄时期在中国东北修建的一条铁路,对俄国掌控远东地区非常重要。
苏联政府成立后,接手了沙俄对中东铁路的控制。
中东铁路的巨大利益,让苏联政府不愿轻易放弃。
为了继续控制这条铁路,苏联政府不惜采取各种手段,甚至不惜与中国兵戎相见。
1929年,中国和苏联因为中东铁路的控制权问题打了一仗。
最终,中国军队战败,苏联政府继续控制了中东铁路。
Prescott,中东铁路的争端成了中苏关系转变的关键点。
它不仅让中国人民看清了苏联政府的真面目,也让苏联政府意识到,中国已经不再是任其摆布的弱国。
50年代时,新中国刚成立,中国和苏联的关系特别好,就像进入了甜蜜期一样。
苏联成为了新中国“老大哥”,在经济、军事等方面给予了中国大量的援助,两国一度被视为“牢不可破的联盟”。
然而,这种“蜜月期”并没有持续太久。
随着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道路和国际战略上的分歧日益加深,两国关系逐渐走向破裂。
赫鲁晓夫上台后,苏联开始倡导与西方国家和平相处,这与中国坚持反对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的立场截然不同。
在领土问题上,赫鲁晓夫也继承了斯大林的衣钵,拒绝承认沙俄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,并宣称这些领土是苏联的“固有领土”。
1960年,中苏关系彻底破裂。
苏联把在中国的所有专家都撤回了,并且停止了对中国的援助。
两国在思想和利益上的分歧,最终导致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。
历史的尘埃:苏联解体,领土问题何去何从?
1991年12月25日,苏联这个曾经的超级大国最终瓦解了。
苏联的解体,给世界格局带来了巨大的变化,也给中苏领土问题带来了新的变数。
俄罗斯作为苏联的主要接班人,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土地和资源,当然也包括那些过去沙俄从中国夺走的领土。
俄罗斯政府对这些领土问题态度挺现实的。
他们承认历史上有过不平等的条约,但同时也强调要维持现有的边界情况。
近年来,中俄两国关系不断warmingup,双方在经贸、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日益密切。
两国在领土问题上也保持着交流和商量。
2004年,中国和俄罗斯签了一个协议,叫《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》,彻底解决了两国之间长期存在的边界问题。
虽然俄罗斯归还的领土,与沙俄侵占的土地相比,只是九牛一毛。
这个问题上,至少能看出俄罗斯政府是有意解决过去的问题的,也为两国以后的关系发展打下了好的基础。
尾声:历史的伤痕,现实的警示
回顾苏联对中国领土归还的承诺和最终的食言,我们不禁要问:历史的教训,究竟教会了我们什么?
首先,国家利益高于一切。
苏联政府的承诺和背叛,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。
在国际关系里,没有永远的盟友,也没有永远的对手,只有不变的利益。
其次,实力决定一切。
苏联政府敢违背承诺,是因为那时候的中国非常贫穷和弱小,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利益。
如今,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,在国际上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。
最后,历史的伤痕,是现实的警示。
我们不能忘了历史上的那些屈辱,更要记住历史给我们的教训。
只有不断提升和发展自己,才能守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,才能防止历史的悲剧再次发生。
展望未来:中俄关系的未来,领土问题的最终解决
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中俄两国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。
面對著越來越複雜的國際局勢和不斷出現的全球性挑戰,中俄兩國現在比以往更需要加強合作,一起應對這些困難。
中俄两国在领土问题上已经找到了合适的解决方法。
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,中俄两国能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,迎来更加美好的关系未来。
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中俄两国关系也将继续向前发展。
过去的已经过去,重要的是抓住现在,展望未来。
苏联曾经承诺归还中国领土,但最终这个承诺没有实现,成了历史上的一个空话。
但这并不意味着历史的终结,也不意味着中国人民会放弃对领土主权的追求。
相反,这段历史将激励着中国人民更加努力地奋斗,以更加强大的实力,维护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。
在未来的日子里,中国将继续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,与世界各国一道,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,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。
参考资料:人民政协网2015-11-05《俄罗斯归还中国4.7平方千米领土 我国积极推动对俄关系》